的確都是我在自以為是
ins@yuunnneeee

[思考]a class from Dr. Stuart Scott

Dr.Scott 任教於劍橋大學,研究綠能、再生能源方向。其實我不明白,我們幾個小屁孩,何得以讓他屈才為我們講解綠能與再生能源的根源與前景。聽課只聽七分懂,稍微有點七分懂的筆記,卻已經叫我唏噓不已。

    

一、現實根源:能源只是一門政治化的學科

    比起"哪種能源最持久"、"哪種能源最經濟"、"哪種能源碳排放最少"等議題,國家乃至政黨選擇建設發電廠的時候,對於其政治傾向和短期利益可能更加看重。英國,產煤大國,今日仍有煤礦蘊藏,國內依靠媒能源的比例卻<1%,其中存在著政府短視近利的弊端。台灣島小地狹,卻執意發展以靠面積做為生產力的綠能,其中政府的愚蠢就不必多言。

二、現實根源:能源與碳排放,代表的是國家與地區的生存權

    (所以巴黎峰會、京都議定書都是明晃晃的不公與剝削,西方國家對外部成本的推託,以及對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壓制)

三、生物燃料

不怎麼樣,教授如是說。利用生物燃料生產一個台北市所需要的能源,將整個台灣都用於種豆子玉米都不夠。想要用生物燃料支撐劍橋的能源使用量,需要以劍橋到倫敦作為半徑的整個大圓,全部用於原料生產,這還只是一個人口稍稍密集的劍橋,還不包含食物等等的所需。

如上所述,原料太占地了,歐洲國家比肩接踵的生產糧食之外沒啥位置可以給這些雞肋的原料,於是開發中國家再一次接下這個擔子,導致雨林越來越少,導致他們本生糧食種植面積減少。

生物燃料是要和糧食爭地的。

 

四、太陽能

 太陽能的儀器比較昂貴,加上氣候的不穩定是主要的缺點,但是每家每戶可以配備,白天自家屋頂產的電賣給政府電網大家一起消化,晚上則需要政府電網供應電。一件並不是很有經濟價值的事情。

五、風能

    兩個要點,其一,風力發電的風車,越靠邊緣的段落可以製造的電力越多,所以風車的大小至關重要,小風車沒有經濟價值可言,這使風能不像太陽能可以被一般人家利用。其二、風力遠遠比太陽能要不穩定、難預測,並且風車的發電系統,通常不用於負荷颱風等風力過大的天候(因為這樣大風力日子過於少見,為了這幾天提升整體系統,同樣沒有經濟價值),所以風車可以用於生產電力的時間比我默認的少了很多。

note: Even though the highest wind speed can produce energy, consistent wind is prefered, so the turbines were designed for mid wind speed

Larger turbine (scale is important) 

   

六、再生能源的陷阱 every wind/solar power station you build, you have to prepare a gas power system to back it up.

   由於氣候的不穩定性,太陽能與風力所提供的能源是不持續不穩定的,每建一座太陽能或是風力系統,都必須同時建造火力發電所,以確保陰天/沒有風的天氣能夠穩定供電。再生能源遠與比我們想像的不環抱也不經濟。

 

七、終極答案:綠能還是核能? Do not focus too much on the technology you like

Dr. Scott 並沒有給出答案,但當我們問起,核能少量的碳排和大量產能,能否作為最終解決方案時,他微笑著說

「如果核能可以被大眾接受,我這個專業(再生能源)根本不需要存在。」

   

   以此自勉,以弔唁台灣能源。

 

评论

© 允子 | Powered by LOFTER